“萧得里底,字糺邻,晋王孝先之孙”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10-14 03:35:54
萧得里底,字糺邻,晋王孝先之孙。父撒钵,历官使相。得里底短而偻,外谨内倨。大康中,补祗候郎君,稍迁兴圣宫副使,兼同知中丞司事。大安中,燕王妃生子,得里底以妃叔故,历宁远军节度使、长宁宫使。寿隆二年,监讨达里得、拔思母二部,多俘而还,改同知南京留守事。乾统元年为北面林牙同知北院枢密事受诏与北院枢密使耶律阿思治乙辛余党阿思纳贿多出其罪得里底不能制,亦附会之。四年,知北院枢密事。夏王李乾顺为宋所攻,遣使请和解,诏得里底与南院枢密使牛温舒使宋平之。宋既许,得里底受书之日,乃曰:“始奉命取要约归,不见书辞,岂敢徒还。”遂对宋主发函而读。既还,朝议为是。天庆三年,加守司徒,封兰陵郡王。
女直初起,廷臣多欲乘其未备,举兵往讨,得里底独沮之,以至败衄。天祚以得里底不合人望,出为西南面招讨使。八年,召为北院枢密使,宠任弥笃。是时,诸路大乱,飞章告急者络绎而至,得里底不即上闻,有功者亦无甄别。由是将校怨怒,人无斗志。保大二年,金兵至岭东。会耶律撒八、习骑撒跋等谋立晋王敖卢斡事泄,上召得里底议曰:“反者必以此儿为名,若不除去,何以获安。”得里底唯唯,竟无一言申理。王既死,人心益离。金兵逾岭,天祚率卫兵西遁。元妃萧氏,得里底之侄,谓得里底曰:“尔任国政,致君至此,何以生为!”得里底但谢罪,不能对。明日,天祚怒,逐得里底与其子麽撒。
得里底既去,为耶律高山奴执送金兵。得里底伺守者怠,脱身亡归,复为耶律九斤所得,送之耶律淳。时淳已僣号,得里底自知不免,诡曰:“吾不能事僣窃之君!”不食数日,卒。子麽撒,为金兵所杀。
(摘选自《辽史列传卷三十》)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乾统元年/为北面林牙/同知北院/枢密事受诏与北院/枢密使耶律阿思治乙辛余党/阿思纳贿/多出其罪/得里底不能制
B.乾统元年/为北面林牙/同知北院枢密事/受诏与北院枢密使耶律阿思/治乙辛余党/阿思纳贿/多出其罪/得里底不能制
C.乾统元年/为北面林牙/同知北院枢密事/受诏与北院枢密使耶律阿思治乙辛余党/阿思纳贿/多出其罪/得里底不能制
D.乾统元年/为北面林牙/同知北院/枢密事受诏与北院/枢密使耶律阿思/治乙辛余党/阿思纳贿/多出其罪/得里底不能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度使,因在重要地区总管统兵,故称之为都督,但在一些北方地区则被称之为总管
B.女直,即女真族,该称号源于3000多年前的肃慎,直到辽金时期才被世人称为女直
C.将校,是由将官和校官这两个职位组成的,即将军与校尉,后来一般泛指高级的军官
D.元妃,有“元配”(原配)之意,在此指首次娶的嫡妻,即正夫人,地位仅次于皇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里底为人软弱。耶律阿思因收取贿赂,在乙辛余党问题上为他们开脱,得里底无法阻止他,便附和阿思的意思
B.得里底做事谨慎。在出使宋国平息纠纷准备回国时,得里底特意打开书信查阅了一遍信中内容,以免宋玩弄手段
C.得里底为人迂腐。诸侯大乱之时,得里底面对告急者的奏章不立即奏闻,对有功之人也不嘉奖,使当时人心涣散
D.得里底不事二主。耶律淳称帝,得里底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便斥责对方说绝不服从偷号称帝之人,于是绝食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得里底短而偻,外谨内倨。大康中,补祗候郎君,稍迁兴圣宫副使,兼同知中丞司事。
(2)得里底既去,为耶律高山奴执送金兵。得里底伺守者怠,脱身亡归,复为耶律九斤所得,送之耶律淳。
参考答案
4.C
5.D(在此并不是指首次娶的嫡妻,因为在辽时,元妃泛指妃子的名号)
6.C(得里底并不是迂腐,而是无所作为)
7.(1)得里底身材短小背驼,对人提防内心倨傲,大康年间,补官至祗候郎君,逐渐被提拔为兴圣宫副使,同时担任同知中丞司事一位。(“短而偻”、“外谨”、“稍迁”各1分,句意通畅2分)
(2)得里底意境成功逃脱后,被耶律高山奴擒获后押送给金兵,得里底瞅准看守疏忽的机会,脱身逃回,又被耶律九斤擒获,押送给了耶律淳。(“既去”、“伺、怠”、“亡归”各1分,句意通畅2分)
参考译文
萧得里底,字纠邻,晋王萧孝先之孙。父撒钵,历任使相。
得里底身材短小而背驼,对人小心谨慎而内心倨傲。大康年间,补为祗候郎君,渐升为兴圣宫副使,兼同知中丞司事。大安年间,燕王妃生子,得里底因是王妃之叔,历任宁远军节度使、长宁宫使。寿隆二年(1096),监军攻讨达里得、拔思母二部,大肆俘掳而回,改任同知南京留守事。
乾统元年(1101),任北面林牙、同知北院枢密事,受诏与北院枢密使耶律阿思究治乙辛余党,阿思收受贿赂,大多出脱其罪行;得里底无法制止他,也附会他的意见。
四年(1104),任知北院枢密事。夏王李乾顺遭到宋军攻击,派使者请求我国出面和解,诏令得里底与南院枢密使牛温舒出使宋国平息纠纷。宋已经答应讲和,得里底接受和议书的那天,说道:“我初来时奉命取得和约回国,现在我连信中文辞都没看见,怎么能空手而回。”于是当着宋主之面打开书信读了一遍。回国之后,朝议认为他做得对。天庆三年(1113),加守司徒,封兰陵郡王。
女真刚刚兴起时,朝臣大多主张乘他们还无防备之时,发兵前往讨伐;只有萧得里底出面阻止,以至于最终败于女真之手。天祚因为得里底不得人心,出贬为西南面招讨使。八年(1118),征召为北院枢密使,宠幸和重用更加坚固。当此之时,诸路大乱,飞传奏章告急者接连而至,得里底并不立即奏闻,对于有功之人也不加鉴别给赏。因此将校怨恨恼怒,士兵毫无斗志。
保大二年(1122),金兵到达岭东。适逢耶律撒八、习骑撒跋等人图谋扶立晋王敖卢斡之事败露,皇上召见得里底商议说:“反叛之人必定以此儿为号召,如果不除去,怎么能得到安宁!”得里底唯唯诺诺,竟然没有说一句话来为晋王申辩。晋王死后,人心更加离散。金兵翻越山岭,天祚率领卫兵向西逃遁。元妃萧氏,乃得里底之侄女,对得里底说:“你主持国政,造成君王落到这步田地,你还活着干什么?”得里底只是一个劲地谢罪,不能作答。次日,天祚发怒,驱逐了得里底及其子麽撒。
得里底离去之后,被耶律高山奴抓获送给金兵。得里底瞅准看守疏忽,脱身逃回,又为耶律九斤得到,送给耶律淳。当时耶律淳已经僭号称帝,得里底自知无法免死,便斥责说:“我不能奉事僭越窃号之君主!”绝食数日,去世。子麽撒,为金兵所杀。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苏轼《三槐堂铭并》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
- 上谷郡君家传程颐 先妣夫人姓候氏,太原盂县人,行第二。世河东大姓。祖暠,当五代之
-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欢迎大家的阅读。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
- 《景公闻命》文言文练习景公闻命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③狐白之裘④,坐堂侧陛⑤。晏子入见,立有间⑥。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
- 语文文言文公输练习题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
- 温造,字简舆,姿表瑰杰,性嗜书,少盛气。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书币招礼, 欣然日:“可人也!”往从之。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恐失造,因
- 文言文里的使动双宾语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
-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和省略句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省略句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
- 语文文言文阅读《薛谭学讴》及答案解析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
- 旧唐书原文:张建封,字本立,兖州人。祖仁范,洪州南昌县令,贞元初赠郑州刺史。父玠,少豪侠,轻财重士。安禄山反,令伪将李庭伟率蕃兵胁下城邑,至
- 唐太宗吞蝗文言文注解原文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 《雪夜访戴》文言文阅读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②。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
- 文王问太公曰:“何如而可为天下?”太公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
-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乃瞻衡宇 (衡,通“横”,横木)(2)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3)景翳翳以将入
- 文言文《藤王阁序》鉴赏《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文言文《
- 宋史原文:陈瓘,字莹中。南剑州沙县人。少好读书,应举,一出中甲科。调湖州掌书记,签书越州判官。守蔡卞察其贤,每事加礼,而瓘测知其心术,常欲远
- 明史原文:宋晟,字景阳,定远人。父朝用,兄国兴,并从渡江,皆积功至元帅。攻集庆,国兴战殁,晟嗣其职。既而朝用请老,晟方从邓愈克徽州,召还,袭
-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日:“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
- 伯夷颂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
- 谢绛,字希深,其先阳夏人。祖懿文,为杭州盐官县令,葬富阳,遂为富阳人。父涛,以文行称,进士起家,为梓州榷盐院判官。李顺反成都,攻陷州县,涛尝
